气候、季节、雾、露、霜等天气原因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鱼的生活习性的改变与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关系尤为密切。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鱼的摄食出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千差万别,但鱼类为生存之需.每年一般出现两次摄食离峰期,一次为春季繁殖、产卵前后,一次为越冬前的肥育期,垂钓者称之为“黄金季度”.在流传许多钓鱼谚语中,有不少是反映钓鱼与气候、季节关系的。如四季分明的淮河。长江流域有“春钓滩、夏钓湾、秋钓阴、冬钓阳”之说。春季被誉为垂钓“黄金季节”,这在古代的诗文中屡见不鲜。唐代烟波钓徒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桃花流水桂鱼肥”,储光羲《钓鱼湾》中的.垂钓绿海春,春深杏花乱”。以及谙如“三月挑花雨,鲤鱼上滩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等等,都是古代人对春天垂钓的描绘。春季万物复苏,百草萌发,惊蛰之后,各种冬眠状态的生物,开始新的一年生长发育时期,许多鱼类开始孕育产卵,十分活跃,出现了一年中第一次强烈摄食高峰期。根据试验记载,鲫鱼春季摄食高峰期,在同一水域内一般为15-20天,次高峰期延续20一30天。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阳光照射强烈,水生动植物生长茂盛,天然食料比春季丰富得多。此时.定居性鱼类摄食相应减退,但游动性鱼类正大量涌进与江河湖泊相连的附属小水体中,食欲转向旺盛期,还有喜热性的乌鳢等鱼,亦开始大量进食.秋季气温转凉,雨水减少,从陆地上流入水体中的杂物减少,加上水生植物叶茎老化,天然饵料单调,鱼对钓者投放的饵料异常爱吃.秋末(即寒露、霜降季节)水草开始枯萎腐烂.水体中浮游生物大为减少,鱼为越冬积蓄养料,便开始增多摄食次数,于是又出现了一年中第二次强烈摄食期。隆冬时节,鱼活动减少,大多栖息深潭,一部分鱼类掩入泥中休眠,如鳝、鳅一部分鱼类活动呆滞,但晴映天气仍然缓游摄食,甚至冰封期也不会停止摄食,不过摄食时表现得缓慢、徽弱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鱼的摄食除与春晚、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呈上述规律外,在同一季节或同一天内,鱼的摄食亦有强弱变化。尤其明显的是:天气由晴转阴或转雨,由雨变晴,由热变凉,由冷变晚等气候发生明显变化的前后,鱼类显得更加活跃.摄食次数增多‘亦好下钩垂钓,若恒温久晴,或久雨、久寒,气候无甚变化.则鱼摄食较少,因为它的活动减少,所以在气候维持较长时期无变化的情况下,垂钓效果往往不佳,除非采用较为特殊的饵料和钓法,否则很难诱鱼上钩。
春雾而雨,冬雾即晴。雾长时间笼罩不散,造成无风、气压较低,鱼类很少活动,故不宜垂钓。但有一种称为蒸汽雾发生时,最适宜垂钓。蒸汽雾即水表湿度与空气温度发生较大温差时水面不断蒸腾着雾,多见于秋冬季的早晨.下露或下霜,预示着全天晴暖。自晨至午,自午至晚,会出现冷一暖一冷温差变化,最适宜鱼类生活需要,鱼在底层活动频繁,是良好的垂钓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