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竿后,要注意几个重点
一、扬竿刺鱼的基本问题
1、刺鱼的时机
如果要精准把握扬竿时机,必须精准识别鱼儿吃饵漂相,鱼儿吃饵的规律为触、啄、吸、吞,对应的漂相为不动、小动、点动、大顿,最有价值的提竿刺鱼漂相是:点动(吸饵)、大顿(吞饵)。大顿漂相操作简单中鱼率高,扬竿刺鱼的难点在小动(啄饵)和点动(吸饵)。啄饵时漂有小动,但饵未入口,此时扬竿刺鱼基本上十竿九空,我们常说“打早了”。吸饵时漂有小点动或大点动,鱼儿也可能涮饵,扬竿刺鱼动作必须一瞬间完成,稍慢就可能空竿,可见把握时机的前提是能够精准识别漂相。
2、刺鱼的角度
扬竿刺鱼的角度分别为扬竿角度和控鱼角度。相关计算数据来表明,当扬竿角度为向上30°时,3.6m和4.5m竿子的齐竿线钓组,鱼钩向上的移动距离分别为0.9m和1.3m,钩尖足以贯穿鱼儿的嘴唇,如果垂钓的水深在1.5m左右,即使刺鱼出现空竿,双钩也不会飞出水面,形成缠竿乱线的局面。鱼儿的控鱼角度以45°—60°为佳,刺中之后留有15°—30°向上扬竿空间,根据个体大小调节。因鱼儿个体有限,不应采取90°直立或后倾角控鱼,以免鱼离水面竿尖死弯,造成小鱼断竿悲剧。
3、刺鱼的弧度
扬竿刺鱼的弧度与角度不是一个概念,弧度是指刺鱼的瞬间铅坠的移动距离,弧度应该是越小越好。无论扬竿初始角度是否保持在30°范围之内,都要尽量减小提竿刺鱼的弧度,钓界比较统一的标准是铅坠向上移动不超30cm。若完成小弧度刺鱼,刺鱼速度一定要快,瞬间腕力要足够,这样刺中鱼之后,主线和杆子的弹性,能快速抵消了刺鱼时产生的动能,鱼感觉不到有牵引力,痛感也会很轻,鱼才不会太惊慌,提竿称重鱼可能还在停止不动状态,控鱼过程中鱼不会发生激烈的挣扎。
二、扬竿刺鱼的主要问题
1、角度力度失配
一种情况是:扬竿角度大,力度也大,空竿就“飞线”,中鱼就“飞鱼”,新手比较多见,老手大多为误判鱼的个体,扬竿角度和力度出现失配,一是急于提鱼上岸,二是误判后加力所致。“飞线”和“飞鱼”都会出现三种情况,向上飞、向后飞、向自己飞。另一种情况是:扬竿角度小,力度也小,而刺鱼弧度又不够,虽然不会“飞线”“飞鱼”,但因为刺鱼弧度小、力度小,再次向上扬竿控鱼时,钩尖的二次贯穿会加剧鱼的疼痛感,鱼会激烈挣扎造成惊窝,如遇大鱼外蹿二次强提有可能断竿,这种情况老手、新手都有可能发生,老手以为是小杂鱼大意了,新手还是技术不熟练的问题。
2、程序衔接脱节
扬竿刺鱼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整体过程,除了前面提及的时机、角度、弧度、方向等技术问题,还包括提鱼称重、提鱼离窝和控鱼摘鱼环节,部分钓友对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不清晰,主要问题为:一是刺中之后不称重,急于提鱼离窝,但由于鱼个体大小不明,扬竿力量和角度要么大了,要么小了,在转换过程中,造成鱼拚命挣扎惊扰了窝子。二是刺中之后习惯性松下竿,然后再用竿尖绷线,最后才开始扬竿,如果使用无倒刺钩,这就给鱼儿留下了吐钩逃脱的时间和空间。三是提鱼离窝之后不论个体大小,直接拉鱼出水,造成鱼恐慌性乱蹿乱动,还没上岸就争脱落水。
3、持竿斜向刺鱼
正常情况下,持竿小臂不动或前伸20cm,抖腕刺鱼后垂直向上扬竿即可,观察钓友的操作发现,部分钓友习惯于向左或向右斜向刺鱼,还有钓友习惯于先向后拉竿,然后再扬竿刺鱼,这就是习惯性动作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纠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的操作并非不可,但这种斜向扬竿与向正上方扬竿相比,控鱼的空间由180°扇面变成了90°的圆角,缩小了控鱼空间。如果为了大小兼顾而使用稍大号的内弯形长尖钓钩,容易钩裂鱼儿两侧唇边而跑鱼,或者出现“鱼口夺钩”的情况。再者碰到鲤鱼等大体型鱼种,很有可能出现弓不起钓竿,形成拔河断线的被动局面。
4、扬竿时机把握不准
野钓中经常听到旁边的钓友说,这一竿打早了,这竿又打晚了,连续空竿之后,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有的钓友对于鱼儿漂相缺乏整体的认知,不能做到精识各种漂相,分不清哪种漂相是鱼在试饵,哪种是已经吸入口中,扬竿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从根本上说还有缺少经验。另一方面习惯用过往经验代替现实,比如在同一条河流,同一个钓点,鱼儿早晨吃饵的漂相,与中午的漂相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别,但人在固有意识的支配下,很难改变扬竿的时机点,心里明白应该怎么做,但到了真正操作时,仍摆脱不了下意识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