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鱼钩是绑内侧好还是绑外侧好

钓鱼123长弓2010-10-29

最近,在钓鱼网上看了了耿庄明先生的文章《钩是绑内侧好还是绑外侧好?经验证,是绑外侧好!》,引起了空前激烈的争论。

有的人把子线切线跑鱼的原因归咎于子线的绑法——子线在钩的外侧。这是很大的一个误会。其实,子线切线跑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子线在钩的外侧本来就没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子线切线跑鱼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子线的强度不够;二是提竿方式错误;三是子线绑在了钩的内侧。另外,竿的软硬也有关系。

在子线绑钩用力拉紧时,容易拉伤子线,留下后患。钓到特别大的鱼时,子线太细或者质量太差,都容易切线跑鱼,不管你子线绑在钩的哪一侧。提竿方式至关紧要。有一次在公园钓大鲫鱼,天气很适宜,鱼情特别活跃,连续拉了7、8条大约350克的白鲫,还4次切断子线跑鱼。切线跑鱼的原因,是过分激动,狠劲提竿,提竿力度大、速度快。开初怀疑是子线不够粗,就把0.4号子线换成了0.8号。又经历了几次切线跑鱼,终于感悟到是提竿方式的问题。后来,注意了控制提竿的适当的力度,就没有再出现切线跑鱼的现象了,而且几次用0.4号子线钓起来3斤左右的鲤鱼、草鱼。

绑钩子线在钩的外侧,是不是切线跑鱼的原因呢?

绝大多数人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子线在钩的外侧容易切线跑鱼,绑钩子线在钩的内侧才是正确的。当耿先生提出"绑外侧好"时,引发空前激烈的争论也就是必然的了。

不少人说:子线绑钩的外侧不是经常发现切线跑鱼吗。很多人很长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难道还值得怀疑吗。生产厂家在一些鱼钩的内侧制作线槽难道没有道理吗。

我想,"子线在钩的外侧"与"切线跑鱼"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还需要认真的研究和确凿的证明。如前所述,切线跑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够把切线跑鱼的责任完全推给绑钩方式。如果子线切线了,未必不是子线质量的问题,未必不是提竿的问题,有没有证据说明是子线在钩的外侧(而不是在钩的内侧)就一定会切线?

老经验老办法大多数是很好的,值得尊重。但是,不能够保证,任何老经验、老传统、老办法都是绝对正确的。一旦发现有错误,就应该革新,不应该墨守成规。至于生产厂家,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产品。

为了弄清真相,我也做了实验。把一根尼龙线双折,把鱼钩挂在双折处,拉紧子线和双折的尼龙线。看到两个值得思考的现象。1,子线在钩的内侧时,子线紧贴钩柄;而子线在钩的外侧时,子线远离钩柄。我使用的是4号胴突千又钩,钩柄外倾,子线与钩柄的最大距离是1毫米。如果钩柄不外倾,这个距离还要大。2,双折尼龙线与钩底的接触点不同(这个接触点是鱼中钩以后的受力点)。子线在钩的外侧时,这个接触点更靠近钩尖。这时接触点与钩尖的距离是8毫米。而子线在钩的内侧时,接触点离开钩尖稍微远一点,他们之间的距离是9毫米。

这两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

1,说明子线在钩的外侧,远离钩柄,不容易接触钩柄,不容易受到磨损。拉动子线和双折尼龙线,无论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子线都是远离钩柄。所以说,没有理由说明子线在钩的外侧会造成切线跑鱼。事实胜于雄辩,子线在钩的外侧不容易切断子线。

2,说明子线在钩的外侧更容易刺鱼。中鱼之后受力点在前述的接触点。刺鱼时,钩尖是受力点,这个点越靠近中鱼之后的受力点,应该是刺鱼更有力。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又做了一个实验。用两颗4号胴突千又钩,绑钩子线分别在钩的内侧和外侧。用一块广柑皮,把两颗钩并排着由下向上轻轻刺入广柑皮。把两根子线同样绕在手指上,稍微用力向上提拉。多次实验发现,两颗钩刺穿广柑皮之后露出钩尖的长度不相同。钩尖露出多的一定是子线在钩的外侧的那颗钩。

通过实验和分析,我改变了过去曾经有过的错误认识,完全支持耿先生的"绑外侧好"的观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