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行情不如当年 原丝之痛仍在 如何让东阳渔具产业持续富民?

钓鱼123渔具老板内参2017-04-11

1

“展会不仅仅是推销展示产品,更是行业走向的风向标,感觉今年行情不如去年。”最近,从天津碧海钓具展归来的东阳渔魁钓具总经理董纲高兴不起来。

近两年,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核心技术缺失,无序竞争加剧,让曾经的富民产业——渔具产业裹足不前,如何让东阳渔具产业持续富民成为渔具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渔具产业整体行情持续走低

天津碧海钓具产业博览会已举办七届,已成为业内信息交换平台和产品推广销售平台,是钓具行业的风向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钓具企业参加。

东阳作为国内最大的渔线产区,今年共有110多家企业参展,东阳渔魁钓具是参展企业之一。“感觉今年的人少,客户少,当然订单也比去年少。”董纲说,许多客户变得保守了,原先5万元的订单现在缩小成2万元。

董纲走访了威海、河北、湖北等省区的多家展位,整体情况也是不尽人意。“一路问过去,许多参展商都是一个劲的摇头。”董纲说,不仅是渔线,整个渔具行业整体都在下滑,包括钓竿、渔钩、渔线轮、钓饵等行情也并不看涨。

和董纲有相同感受的还有东阳市时代钓具负责人赵青。“之前联系好的几个客户,好几个都减少了订单。”赵青说,一些客户因为资金困难,赊账比较多,这种情况再前几年并不多见。

在不少参展企业主眼里,造成今年渔具产业行情整体下滑,有多个因素,一方面是国内大环境不景气,渔具产品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则是渔具行业门槛低,企业无序竞争导致。

1

渔具产业原丝之痛仍在持续

“展会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随风摇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东阳的大部分渔具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董纲说,东阳没有真正的原丝加工企业,原丝之痛一直存在。

作为国内最大的渔线产区,东阳渔线更多的只是一种加工式的生产,而非源头性的生产。在东阳渔线生产加工专业村——歌山镇象塘夏楼村,存在大大小小近200多家渔具企业,但是他们并不生产渔线原丝,许多家庭作坊将批发过来的原丝简单的绕盒包装,贴上商标,就成了在市场上销售的品牌渔线。

“东阳渔具企业的原丝基本都是进口的,主要来自日本和台湾。”东阳市时代钓具负责人赵青说,他们很早注意到原丝生产的问题,早在2009年就在安徽投资3000多万元建造了渔线原丝生产企业,已于2011年投产。

然而为何东阳没有渔线原丝生产企业?赵青告诉记者,渔线原丝生产企业投资大,技术难度大,盈利周期长,对于大部分东阳渔线加工企业来说根本难以企及。此外,东阳本地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高,出于对原丝生产技术的保密,也促使企业更愿意在外地投资原丝生产企业。

如何让渔具产业持续富民?

东阳歌山渔具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已形成一条完整的渔线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成为东阳的富民特色产业之一。但在产业行情下行的当下,如何让渔具产业持续富民?

“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原丝生产企业,永远解不了套在东阳渔具产业头上的‘紧箍咒’。”东阳(歌山)渔具休闲产业基地负责人卢超杭说,原丝生产不解决,企业发展也是束手束脚,更别谈产业发展壮大。

去年底,东阳几位上规模的渔具企业主一起来到东阳(歌山)渔具休闲产业基地,找到卢超杭,一起商议在东阳合建原丝加工厂。“我是举双手赞成,也乐意为他们牵线搭桥。”

卢超杭说,商谈进展速度较快,目前已拟出初步的实施方案。

此外,渔具产业门槛低,竞争激烈,为争夺客源,一些企业就会进行无序竞争杀价,自相残杀,标准降低,近两年行情下跌,无序竞争尤为明显,对东阳渔具企业声誉造成影响,也不利于整个产业发展。

“东阳渔具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把眼光放远。”卢超杭说,应成立产业协会,推进东阳渔具企业向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和高科技化发展,解决渔具企业多而不强的问题,共同打造渔具产业的“东阳品牌”。

1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