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钓友对水下鱼群进行的实验

钓鱼123苏群2015-08-12

几乎所有的钓鱼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结伴钓鱼中,某钓友频繁上鱼而其他钓友的钩子一口都没有。用多支手竿钓鱼时,也会出现仅一支竿子上鱼的情况,有时候漂挨着漂子都不咬。

对于此类现象,曾有多篇文章论述,但大多是在钓手的自身和线组的匹配上找原因,没有往鱼的方面去想。我记得曾有文章提到或可能是鱼群本身的缘由,遗憾的是作者一笔带过没有后文。但却为我们探讨这种现象提供了另一个出口。

在观察水族箱内放养的鲫鱼方面,我曾做过这样一些记录。当箱内只放1尾鲫鱼时,用木棍敲击箱体,这尾鱼惊慌失措,逃窜方向漫无目的,有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鱼或左或右拿不定注意。放2尾进入同样表现,虽然有时这2尾鱼表现出协同性,但几率不到20%。放进4尾鱼则有明显不同,其群体的一致性可达到80%以上。鱼放得越多,其协同性越一致。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鱼群游动的方向步调一致,没有一尾鱼表现出丝毫的犹豫。这好像我们人类,在灾害发生的最初时刻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只要有一人向着方向出逃,大家就会紧随其后,哪怕他的方向是错的。

鱼群的社会行为级别不高,没有分工和地位的差异。鱼类行为方面的学术报告显示,鱼群当中的个体具有相互学习的能力。这种记忆可长期存在于这群鱼的个体之间,形成整体觅食、整体洄游和整体防御。就鱼类的群体摄食行为来说,有学术研究资料指出:“当鱼发觉食物后即注视(产生摄食意图),然后划动胸鳍调整身体与食物的位置。”这个姿态表明了鱼儿就食前的准备工作,有些侧扁体型的鱼类还会摆出某种“讯号”架势,比如将身体弓为S型。鱼群的社会群体是个体之间在仔鱼阶段就形成的,譬如同在一个产卵场结合成的鱼群。其整体行为日积月累,协同会高度一致。虽然他们的觅食较为分散,但一旦有鱼找到了目标,这群鱼就会产生群体间的依赖性。对于周边的食物源则会表现出漠视,知道先发现的食物被彻底消灭后才会转向其他。

由此,若在钓鱼中碰上不断上鱼的钓友,不妨远离他去找另一拨鱼。否则,那鱼群只认人家的饵,你只能当“空军”。

APP内打开